近段時間以來,景德鎮(zhèn)的出圈是線上線下同步的,整個城市在抖音、小紅書等多個社交平臺上的話題熱度不斷,也因此吸引了各路“特種兵”從四面八方涌向國際瓷都。而眼下,這座城市最火爆的打卡點當屬景德鎮(zhèn)中國陶瓷博物館6樓常設展廳的一件羅漢陶瓷雕塑,因為雕塑作品衍生出的表情包在網絡上刷屏,全國各地的游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打卡“網紅”文物。
7月2日上午9點30分,景德鎮(zhèn)中國陶瓷博物館剛剛開館30分鐘,6樓的常設展廳民國瓷器展區(qū)內,已經陸續(xù)涌進了許多游客,他們似乎目的明確,直奔展廳一角,當傳說中的“無語菩薩”映入眼簾時,每個人都眼前一亮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快看,我找到了!‘無語菩薩’在這里!”來自河南洛陽的楊女士惟妙惟肖地模仿了“無語”菩薩的表情并與之合影留念。她說,“之前在網上看到許多網友打卡‘無語’菩薩,今天來博物館在了解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的同時,更是為了干一件事——與菩薩合影!
由于是周末,又正值暑期,來景德鎮(zhèn)博物館尋找“無語菩薩”的游客格外多,人流量在中午時分達到了頂峰,大家在幾尊網紅雕塑作品前排起了隊,每個人都帶著虔誠和激動的心情近距離欣賞這些文物作品。
“‘無語菩薩’火得很突然,有一種猝不及防的感覺!辈┪镳^講解員高云瑩告訴記者,“這件‘無語’菩薩是民國期間陶瓷雕塑大師曾龍升先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所作十八羅漢雕塑中的一件。最近,因其生動傳神的面部表情突然在網絡上爆火,引得各地游客紛紛來這里打卡!
在該展廳內,除了“無語菩薩”外,其他雕塑也是大家排隊欣賞的對象,包括被做成表情包“雞嗶你”的伏虎羅漢、“掐指一算”的布袋羅漢等。記者在現場發(fā)現,雖然游客們都是抱著打卡的目的前來,但大家都對這些珍貴文物保持著愛護和敬畏之心,當發(fā)現雕塑玻璃外罩出現污漬時,很多游客都自覺地用紙巾擦拭,維護作品觀賞效果。
7月4日上午,這組雕塑作者曾龍升先生的后人曾銳在得知太爺爺的作品成為網紅現象后,也應邀來到中國景德鎮(zhèn)博物館接受記者采訪!爱敵跆珷敔攧(chuàng)作這組雕塑時,造型部分參考了現存于杭州圣因寺的貫休禪師十六羅漢圖拓片,而‘無語菩薩’創(chuàng)作原型是其中的第11尊者羅侯羅尊者,他是釋迦牟尼的兒子,這也是他與其他羅漢造型不同,戴著帽子的原因!痹J說,“我現在也在從事陶瓷雕塑,作為一名手藝人,‘無語菩薩’爆火對整個行業(yè)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從側面說明,只要以現代年輕人欣賞眼光為切入點,傳統(tǒng)作品也可以被大家喜歡!
這組雕塑其實自2015年開館以來一直陳列在這里,沉睡多年的文物為什么會突然“出圈”呢?景德鎮(zhèn)中國陶瓷博物館館長彭國紅在接受景德云媒記者采訪時說道:“在年輕人利用新的傳播平臺、新的網絡語言加持下,‘無語菩薩’突然爆火,其實這體現了現代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今年上半年,我館接待游客67萬人次,其中75%以上都是年輕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逛博物館作為一種時尚!
彭國紅告訴記者,為了讓“網紅”變“長紅”,更好地引導大家體驗陶瓷文化、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暑假期間,該館將在周五、六夜間開放,并同步推出“博物館之夜”系列活動,包括漢服打卡、夜談等,讓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動起來。
采訪手記:生生不息的窯火涵養(yǎng)了景德鎮(zhèn)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賦予了景德鎮(zhèn)“骨子”里的網紅氣質。從“無語菩薩”到“碎碎鴨”,從陶溪川到陶陽里,景德鎮(zhèn)一躍成為“網紅城市”。要把“網紅”變成“長紅”,就一定要有更深層次的考量。城市如何練好“內功”,提升品質,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如何用新的玩法去吸引游客?讓大家來了還想來,并介紹更多朋友來,都是我們從“網紅”到“長紅”要面對的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
其實,在“網紅”的背后,我們不難發(fā)現,真正紅起來的還是千年瓷都陶瓷文化的內核,若想長紅,就要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深耕陶瓷文化內涵,挖掘陶瓷文化特色,講好小寫的“china”與大寫的“China”故事。從煙火氣到時尚感,從文化范到產業(yè)鏈,從大城建到微治理,方方面面都不可忽視,如此才能持續(xù)吸引潮水般的“注意力”,把“流量”變“留量”,讓“一時紅”最終成為“一直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