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中國與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探討中國傳統(tǒng)陶瓷材料語言的當代性和世界性,觀察不同地域語境下陶瓷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由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主辦,上海浦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lián)辦,藝術浦東(上海)藝術品有限公司承辦,并在挪威王國駐上?傤I事館的特別支持之下,策展人張婷(中國)和比昂·英格·福利瓦格(Bj?rn Inge Follevaag,挪威)策劃,由陳小丹(中國)、海蒂·比約根(Heidi Bjorgan,挪威)、愛思麗德·斯萊熱(Astrid Sleire,挪威)、特琳娜·霍夫滕(Trine Hovden,挪威)、克莉斯汀·哈布(Krestine Harboe,丹麥)和琳達·索門(Linda Sormin,加拿大)共六位藝術家攜68件作品聯(lián)合參加的“材料的后果-中挪丹加陶瓷藝術巡展”于2018年9月21日在挪威第二大城市卑爾根市Kunstgarasjen藝術空間成功開幕。
此次巡展基于2017年12月5日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成功開幕的首展“第二種機遇:中挪丹加陶瓷藝術展”。首展得到了包括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鄧曉賢會長、上海浦東宣傳部孫毓副部長、挪威王國駐上?傤I事館文化領事凱瑟琳·奧肯斯(Katrine Haukenes)女士和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吳越館長等領導和嘉賓的一致褒揚,并在國內(nèi)專業(yè)及主流媒體上進行持續(xù)報道,獲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應和公眾反響。
為活躍多邊藝術對話,讓中外藝術家在相互溝通和了解創(chuàng)作理念的同時,更深入對于不同創(chuàng)作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學術理解,策展人在此次挪威巡展的籌備中深入策劃理念,以“材料的后果”為主標題形成“2.0”模式,探討陶瓷這一創(chuàng)作媒介作為物質的可持續(xù)性和由其貫穿歷史和當代的觀念性,發(fā)掘其新的材料屬性,去引發(fā)不同地域間陶瓷文化現(xiàn)狀的綜合討論。展覽場地Kunstgarasjen藝術空間由車庫改造而來,是卑爾根區(qū)府內(nèi)最大的非營利藝術組織。其具有工業(yè)化風格的空間主要用來展示挪威當代藝術作品,同時也積極推動本土當代藝術和國際間的交流。和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具有中國古典庭院風格的傳統(tǒng)木結構空間不同,Kunstgarasjen屬于典型的“白盒子”式展示環(huán)境。同樣的藝術家和作品在跨越國際之后的不同舞臺背景襯托下,反映出迥然有異的藝術氛圍。挪威本地的觀眾也在與各位藝術家的溝通和交流當中,呈現(xiàn)出地域間民眾文化背景和對陶瓷藝術的認知差異。
在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化中,陶瓷一直具有以“器”載“道”的價值擔當。這和陶瓷泥土的物性有關,也和中國人根植于鄉(xiāng)土的歷史情感紐帶有關。泥土經(jīng)過藝術家的拉、印、修、刻、曬、施等手工的造化繼而進入高溫灼煉后的歷程,最終以千萬種偶然因緣,碰撞出不可預知的精神力量。這種偉大的力量,潛伏在我們?nèi)粘5钠魑锷罾铮m是一種信手即可拈來的尋常,卻也是人類通過手作的溫度,去賦予陶瓷以最原始的土地材料而轉變出的結果。
藝術家陳小丹作品《盛開-線系列》。圖片來源:魏皓啟
藝術家海蒂·比約根系列作品《柱臺》局部。圖片來源:魏皓啟
在綿延的歷史長河當中,陶瓷藝術最終從中國的“一國之技”轉為“普世之藝”,在不同國家的土壤里流轉出風格既相似而又迥異的局面。對于材料的特殊敏感性,使得陶瓷藝術這一源于中國匠人手作傳承的文化遺產(chǎn),在各國藝術家們的手下,以不同的文化屬性去追溯其本土歷史和文化線索的河流,在各自的語境當中挪用、解構和再造,并也因陶瓷這門和物性密切相關的藝術,共同跨越歷史和現(xiàn)況,地緣和政治,語言和文字,性別和身份,具象和抽象,用同一種語言去集體編織出一幅屬于世界文化的圖景。對于一個巡展項目中跨國間的藝術機構合作交流而言,或者說,不同展覽環(huán)境下的藝術家們?nèi)绾尉屯环N材料和媒介去表現(xiàn)創(chuàng)作并產(chǎn)生豐富的多變對話,在跨文化比較研究當中,實在是一個生鮮而有趣的課題。(文/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