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金雞嶺無電、無水、無馬路、無商店。
60年后,雕塑瓷廠內響起勁爆的鼓點,搖滾音樂震撼著這座老廠的神經。
它是在上世紀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僅存的大型瓷廠之一。廠區(qū)的廠房、設備、規(guī)模保存完好。雕塑瓷廠現(xiàn)已形成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職工1400余人,170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在這里建立了工作室。改革后的產物明清園、樂天陶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來此玩泥做瓷,原雕塑瓷廠廠長劉遠長為我們講述了它的涅槃之路。
“陶瓷歷史缺乏總結,現(xiàn)在缺乏評論,未來缺乏指導”!袊に嚸佬g大師,原雕塑瓷廠廠長劉遠長
一
解放前,雕塑業(yè)是一家一戶的,有大點的作坊,也有個體自主創(chuàng)新的,曾龍升、蔡金臺便是其中的名家,也有稍有點產量的“朱茂記”,解放后政府采取公私合營,以合作社的方式聚攏技術人才。“當時向國家貸款40萬元,在這金雞嶺山中間開出一條路,建了雕塑合作工廠!眲⑦h長說這話時,用手從上到下一比劃,就是“開出一條路”了。當時景德鎮(zhèn)市區(qū)已經沒有位置給雕塑瓷廠了,只能把廠址選在這東市區(qū)荒蕪的山上,占地面積11公頃。一切從零開始,半年之內建廠房、造宿舍、搞生產,1957年,工藝美術瓷廠的580名員工到新廠開工。
建成后的雕塑瓷廠開始出口創(chuàng)匯,僅用一年就還清貸款,當時主打產品為觀音、羅漢、福祿壽等主題的傳統(tǒng)雕塑,有針對性地把傳統(tǒng)雕塑瓷銷往東南亞,八馬、獅子、游水鴨等品種遠銷歐洲,出口126個國家和地區(qū)。
上世紀50年代建廠到60年代,是雕塑瓷廠最輝煌的時候,“國家領導人來景德鎮(zhèn)一定要看雕塑瓷廠、藝術瓷廠,鄧小平、江澤民、尉健行、吳邦國、李長春、吳官正都來廠參觀過,雕塑瓷廠是很有貢獻的廠、具有歷史意義的廠、國家領導人很關心的廠。”78歲的劉遠長談起輝煌的雕塑仍止不住地亢奮。
建廠初期廠里的創(chuàng)作人員個個是能手,劉祖燃、曾山東、何水根、蔡敬標、張新喜、黃生根、朱新!景德鎮(zhèn)的雕塑骨干都集中到雕塑瓷廠,尤其是曾龍升的兒子曾山東,因聾啞之故不參加其它活動,一心埋頭創(chuàng)作,為雕塑瓷廠之頂梁柱。
1978年,雕塑瓷廠將壽星、寶蓮燈等品種的幾件雕塑贈送給香港一企業(yè),對方回贈了兩部豐田面包車、八臺彩電、四部收錄機,這種價值交換讓雕塑人倍感吃驚,原來雕塑這么值錢!可以換來汽車、彩電。作為對國家有貢獻的廠,那時的雕塑人是非常自豪與滿足的。
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雕塑瓷廠效益好,辦幼兒園、子弟學校等配套機構,家屬工、頂替工、領導批條子進廠的人員日益增多,從500多人增至1400余人,人員過于臃腫,造成干部太多、技術工不足的弊端。
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之風席卷華夏,景德鎮(zhèn)興起陶瓷作坊的大潮,一夜之間,從學校到工廠到家庭,全市冒出了一百多家從事陶瓷雕塑生產的作坊,雕塑瓷廠的很多技術骨干紛紛流失到這些小作坊里。
而當時的雕塑瓷廠,仍和其它國有瓷廠一樣,繼續(xù)在國有企業(yè)的軌道上經營。工廠是一個小而全的社會,全單位1400人的編制里,有600多人不從事直接生產工作,使企業(yè)背負著沉重的包袱。
雕塑瓷廠的產品由于是手工制作,工人沒有積極性、技術參差不齊,產品質量很不穩(wěn)定,產品出口嚴重滯銷。后嘗試轉內銷,但因產品質量問題,內銷同樣困難,工廠面臨難以為繼的局面。最困難的時刻,不得不靠變賣庫存瓷器來維持運轉。
1990年,劉遠長上任雕塑瓷廠廠長,進一步實現(xiàn)景德鎮(zhèn)雕塑瓷廠的改革。
劉遠長明確了“打破鐵飯碗、砸爛鐵交椅,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進能出,國營、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改革思路,雕塑瓷廠就照著這個標準來改,160個干部下去100多個,做到能上能下!案母锍跗谖以谘芯克敻睆S長,1990年到雕塑當廠長,之前廠里已經在改革,初期只是劃小核算單位、租賃承包。我認為當時劃小不夠,承包的力度不夠,各部門內的關系還是處理不好。我任廠長后,就繼續(xù)劃小,成立了很多研究所,美研一所、美研二所、特藝研究所等多個研究所,研究所的人員都是有技術的、有創(chuàng)作能力的,這樣整個氛圍就比較活躍了,然后就是開拓經營,使企業(yè)由經營生產型改為開拓經營生產型,以創(chuàng)新、開發(fā)為主!边@時雕塑瓷廠的職工有了必須承擔的經濟指標,交任務有獎勵。緊接著,問題又來了,利益分配不合理,整個廠還是不平衡,內部也產生了諸多問題。
改革仍在繼續(xù)。
劉遠長面臨著租(租賃)、股(合股)、賣(賣廠)三種方式,合股的設想最終沒能實現(xiàn),賣廠?不可能,雖然新華、東風、景興瓷廠都賣掉了,只有雕塑,依靠深化改革、開拓經營生存下來。
三
當十大瓷廠集體改制的時候,雕塑瓷廠有了改革的基礎,“工人計件,多勞多得、不勞不得,這里很活躍,不愿意做的就自然走掉了。我們的改革還是一千多人,有的人本來就不想來廠里上班,在外面做,他就直接不來了。”
劉遠長的思路明確,先不斷成立研究所,把開發(fā)機構建起來。再開發(fā)產品,原來廠里是“做什么賣什么”的“生產經營型”,后來改成“市場要什么我做什么”的“經營生產型”,但還是被動生產,劉遠長深知“計劃經濟就是靠銷售科,開拓市場光靠銷售科是不夠的”,最后改成“開拓經營生產型”,開拓市場、創(chuàng)新產品、制造生產,當時廠里有50個景德鎮(zhèn)職工大學的畢業(yè)生,不斷地設計開發(fā)新產品,再奔赴全國各地開拓市場搞聯(lián)營,解決銷路問題,只要有銷路,買家想要什么雕塑都可以做出來。
但想象中的聯(lián)營點并不好做,那些在廠里捏泥巴做雕塑的人不懂銷售,更不知道怎么開拓市場。這種被動的聯(lián)營模式還不夠。劉遠長還要“請進來”,把一些資本請到景德鎮(zhèn),入駐雕塑,從早期的華美合資,到現(xiàn)在的樂天陶社,都是如此。
“改革的核心就是,充分解放生產力。”雕塑瓷廠內部仍在不斷分裂劃小,工人愿干才能活,企業(yè)才能保住,改革走出了第一步,雕塑瓷廠沒有賣,工人得到了基本的溫飽。“那時候還是很痛苦的,壓力很大,因為有的福利還在企業(yè),工人病了還是找企業(yè)報銷!鄙頌閺S長的劉遠長一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自己的雕塑藝術,一方面還得顧全大局,保住1400名職工的福利,這種壓力下產生的動力與開明思路,讓雕塑瓷廠在改革中重生,在新世紀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1997年,劉遠長在原有的改革探索中繼續(xù)深化,并建立了園林式的建筑——明清園。第二期工程建了名家作坊和陳列大樓,把這些納入明清建筑群,引進市場機制,帶動旅游產業(yè)。他不是被動地改革,而是順勢而為,在開拓中解決矛盾,在改革中解決矛盾,積極地一邊改革、一邊貸款、一邊建設,利用國家的資本進行企業(yè)改革。
四
“改革讓廠子活下來,樂天把市場進一步引進來。”劉遠長認為,雕塑瓷廠現(xiàn)在的繁榮很大一部分歸功于樂天,“我們把基礎搞好了,樂天才愿意來,創(chuàng)意集市是個平臺。創(chuàng)意是關鍵,樂天把我們以前的改革機制延伸、提高、發(fā)展了。以前雕塑瓷廠的房子租不出去,現(xiàn)在一房難求,下一步還要拓寬、整治,不能把這么好的市場憋住了!
近幾年來,雕塑瓷廠充分利用雕塑瓷帶動陶瓷旅游產品的方式,將一個老廠打造成一個創(chuàng)新、制作,融吃、住、行、游、購為一體的新產業(yè)。
通過打造工業(yè)旅游景點,吸引了許多陶瓷大師、國內外知名人士和專家進駐園區(qū),香港樂天陶社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例,首創(chuàng)每周六的陶瓷創(chuàng)意集市,以篩選、審查的方式優(yōu)選大學生的創(chuàng)意作品在集市上展示、交易,十年來,規(guī)模日盛,國內外眾多藝術家來此交流學習,為本地從業(yè)者帶來了新觀念、新材料、新技術,為景德鎮(zhèn)的陶瓷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
原雕塑瓷廠廠長許紹文曾說,在2007 年,雕塑瓷廠就制定規(guī)劃,要在廠區(qū)打造“四個中心”:即院國際陶藝交流中心,創(chuàng)意產業(yè)孵化中心,工藝陶瓷設計、生產、營銷中心,旅游參觀、購物、餐飲、住宿、交流中心。經過八年的努力,這四個中心已初具規(guī)模。
現(xiàn)在的雕塑瓷廠集中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市場與生產的結合。雕塑很活躍,它有的不僅僅是市場,更有完善的生產鏈條,大的煉泥車間,二十多個窯爐,翻模的有幾十家,從設備到技術、到輔助工種到師傅都能與藝術家配合,得天獨厚,如此多樣、活躍的市場機制,完善的生產鏈條,良好的市場平臺,令生產與市場緊密結合。
老舊的雕塑瓷廠在今天以園林建筑群的形式華麗地轉變成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幾十年的發(fā)展、改革、蛻變,讓雕塑瓷廠成為景德鎮(zhèn)轉型最為成功的老廠,資本的進入使它更加的國際化,劉遠長表示,雕塑瓷廠未來的發(fā)展是進一步規(guī)范它,改造廠區(qū)環(huán)境,推陳出新,完善停車場、博物館等配套設施,讓以“雕塑三老”為代表的原雕塑名家的作品能很好地展示出來。“陶瓷發(fā)展方面要開辟思路、不斷創(chuàng)新,不能重復過去,不能一味仿古,適當?shù)乇A羰强梢缘,但要不斷提高,不斷?chuàng)新。開拓創(chuàng)新,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