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除景德鎮(zhèn)燒制的青花和樞府釉外,全國多處窯場都有大量生產(chǎn),成為元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之一。
這件“青白釉戧金高足杯”小巧玲瓏,釉色溫潤,裝飾獨特。此杯為元代景德鎮(zhèn)樞府產(chǎn)品?此瓢咨,仔細看來卻在白色中泛青,顯得素雅異常,有一種恬靜美感,這就是被稱為“影青”,即“青白釉”瓷器。青白釉是景德鎮(zhèn)北宋時期的獨創(chuàng),其特點是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出現(xiàn)一點淡青色,其余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元代景德鎮(zhèn)在繼承宋代青白釉的基礎上,無論在胎質、造型、釉色和裝飾方面都有所不同,形成自己獨特風格,如“戧金”裝飾。
青白釉戧金高足杯,高8.9厘米,口徑9.1厘米,腹深3.2厘米。杯口微撇,近底處較豐滿,承以上小下大的竹節(jié)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瑩潤,杯外隱約可見開光戧金裝飾。戧金又名鏤金,是在器物上做嵌金的花紋,它是元代創(chuàng)造的一種瓷器新工藝,產(chǎn)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都t樓夢》第四十四回:“只見幾個婆子手里捧著一色掐絲戧金五彩大盒子走來!贝送,青白釉戧金高足杯的口沿與足底,并見窯紅(呈枇杷黃色),上下相應,別具一格。
青白釉高足杯和青花高足杯,景德鎮(zhèn)元明兩代燒造的形制大致相同,但工藝上有所不同。元代高足杯的足與杯身是用胎泥粘結的,足內有一團粘合時擠出的瓷泥,結縫處常有拆裂痕跡。而明代高足杯的足與杯身是用釉來粘結的,杯身與足的交結處有一釉的中間層,所以足內底便有一個帶釉的乳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