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藝中的制備術語和工具

  玲瓏瓷 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器物成型后在坯上鏤雕透空花紋,再用釉將透雕花紋填平,燒后花紋清晰可見,具有玲瓏剔透、精巧細膩的特色,故名。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中一度出現, 清代乾。1736-1795)時最為流行。

  鍍 匣 見《景德鎮(zhèn)陶錄》。指匣缽成型修正后放入窯爐內空燒一次方可應用。制匣缽原料各窯多就地取材,景德鎮(zhèn)窯取材于東北里淳村、馬鞍山、官莊等處,有黑白紅三色,寶石山有黑黃沙一種,配合成泥,以增加耐火度。

  練 泥 見《 景德鎮(zhèn)陶錄 》。指瓷器作坯之前的一道工序。其過程是把白不入水池內浸泡。用木楸不斷翻攪,漂去浮渣,篩以馬尾細籮,沉淀后用細絹袋裝漿滲水,放無底木匣內,上用石壓,去水成泥,然后用鍬反復反轉,使之純精結實。

  陶 范 亦稱“印!。陶質的模型。出現較早,新石器時代晚期陶鬶的袋狀足已用陶范加工。商周時期精美的青銅器都使用陶范澆鑄,戰(zhàn)國時期刀幣、秦俑坑的陶人陶馬,也都用陶范分段制做,然后粘合。唐長沙窯、鞏縣窯用陶范制印局部紋飾貼于器身。宋代進一步利用陶范整修器形,同時把精美完整的紋飾印于器物上。當時各地瓷窯均已普遍使用,印花裝飾也由此得到推廣與提高。

  陶 拍 制做陶器的生產工具之一。長方形,正面有紋飾,背面有柄,便于拿取。陶器成型后,器外用陶拍,器里用卵石,里外抵按,使器坯堅實和排除氣泡;陶拍上的繩紋、籃紋、幾何紋均印于坯上,可整修器坯,增加美感。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 漢代仍盛行,不同時期有不同紋飾。

  樞 紐 輪車上的主要構件。輪車撥動后能不斷轉動,主要依靠樞紐。是我國原始的軸承。 樞紐形狀大體雷同, 多呈四方或八方形,中有圓形凹窩,凹窩內施釉,兩個樞紐一上一下,中間連以木柱,柱兩端亦呈圓形與樞紐凹窩相吻合;上承輪車圓盤,下有圓形底座,底座固定于地。在宋代窯址中發(fā)現較多,唐代窯址中也有發(fā)現。